1. 消息边界
RPC 需要在一条 TCP 链接上进行多次消息传递。在连续的两条消息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分割规则,以便接收端可以将消息分割开来,这里的接收端可以是 RPC 服务器接收请求,也可以是 RPC 客户端接收请求。
基于 TCP 链接之上的单条消息如果过大,就会被网络协议栈拆分为多个数据包进行传送。如果消息过小,网络协议栈可能会将多个消息组合成一个数据包进行发送。对于接收端来说它看到的只是一串串的字节数组,如果没有明确的消息边界规则,接收端是无从知道这一串字节数组究竟是包含多条消息还是只是某条消息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正如下图中的例子,ABC+DEF+GHI 分 3 个 message,也就是分 3 个 Frame 发送出去,而接收端分四次收到 4 个 Frame。
为了避免语义不一致的事情发生,我们就需要在发送请求的时候设定一个边界,然后在收到请求的时候按照这个设定的边界进行数据分割。
比较常用的两种分割方式是特殊分割符法和长度前缀法。
1.1. 特殊分割符法
消息发送端在每条消息的末尾追加一个特殊的分割符,并且保证消息中间的数据不能包含特殊分割符。比如最为常见的分割符是\r\n
。当接收端遍历字节数组时发现了\r\n
,就立即可以断定\r\n
之前的字节数组是一条完整的消息,可以传递到上层逻辑继续进行处理。HTTP 和 Redis 协议就大量使用了\r\n
分割符。此种消息一般要求消息体的内容是文本消息。
1.2. 长度前缀法
消息发送端在每条消息的开头增加一个 4 字节长度的整数值,标记消息体的长度。这样消息接受者首先读取到长度信息,然后再读取相应长度的字节数组就可以将一个完整的消息分离出来。此种消息比较常用于二进制消息。
基于特殊分割符法的优点在于消息的可读性比较强,可以直接看到消息的文本内容,缺点是不适合传递二进制消息,因为二进制的字节数组里面很容易就冒出连续的两个字节内容正好就是\r\n
分割符的 ascii 值。如果需要传递的话,一般是对二进制进行 base64 编码转变成普通文本消息再进行传送。
基于长度前缀法的优点和缺点同特殊分割符法正好是相反的。长度前缀法因为适用于二进制协议,所以可读性很差。但是对传递的内容本身没有特殊限制,文本和内容皆可以传输,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HTTP 协议的 Content-Length 头信息用来标记消息体的长度,这个也可以看成是长度前缀法的一种应用。
HTTP 协议是一种基于特殊分割符和长度前缀法的混合型协议。比如 HTTP 的消息头采用的是纯文本外加\r\n
分割符,而消息体则是通过消息头中的 Content-Type 的值来决定长度。HTTP 协议虽然被称之为文本传输协议,但是也可以在消息体中传输二进制数据数据的,例如音视频图像,所以 HTTP 协议被称之为「超文本」传输协议。
2. 消息的结构
每条消息都有它包含的语义结构信息,有些消息协议的结构信息是显式的,还有些是隐式的。比如 json 消息,它的结构就可以直接通过它的内容体现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显式结构的消息协议。
json 这种直观的消息协议的可读性非常棒,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有太多的冗余信息。比如每个字符串都使用双引号来界定边界,key/value 之间必须有冒号分割,对象之间必须使用大括号分割等等。这些还只是冗余的小头,最大的冗余还在于连续的多条 json 消息即使结构完全一样,仅仅只是 value 的值不一样,也需要发送同样的 key 字符串信息。
消息的结构在同一条消息通道上是可以复用的,比如在建立链接的开始 RPC 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先交流协商一下消息的结构,后续发送消息时只需要发送一系列消息的 value 值,接收端会自动将 value 值和相应位置的 key 关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成的结构消息。在 RPC 链接建立之处就开始交流消息的结构,后续消息的传递就可以节省很多流量。
消息的隐式结构一般是指那些结构信息由代码来约定的消息协议,在 RPC 交互的消息数据中只是纯粹的二进制数据,由代码来确定相应位置的二进制是属于哪个字段。比如下面的这段代码
// 发送端写消息
class AuthUserOutput {
int platformId;
long deviceId;
String productId;
String channelId;
String versionId;
String phoneModel;
@Override
public void writeImpl() {
writeByte((byte) this.platformId);
writeLong(deviceId);
writeStr(productId);
writeStr(channelId);
writeStr(versionId);
writeStr(phoneModel);
}
}
// 接收端读取消息
class AuthorizeInput {
int platformId;
long deviceId;
String productId;
String channelId;
String versionId;
String phoneModel;
@Override
public void readImpl() {
this.platformId = readByte();
this.deviceId = readLong();
this.productId = readStr();
this.channelId = readStr();
this.versionId = readStr();
this.phoneModel = readStr();
}
}
如果纯粹看消息内容是无法知道节点消息内容中的哪些字节的含义,它的消息结构是通过代码的结构顺序来确定的。这种隐式的消息的优点就在于节省传输流量,它完全不需要传输结构信息
3. 消息压缩
如果消息的内容太大,就要考虑对消息进行压缩处理,这可以减轻网络带宽压力。但是这同时也会加重 CPU 的负担,因为压缩算法是 CPU 计算密集型操作,会导致操作系统的负载加重。所以,最终是否进行消息压缩,一定要根据业务情况加以权衡。
比较流行的消息压缩算法有 Google 的 snappy 算法,它的运行性能非常好,压缩比例虽然不是最优的,但是离最优的差距已经不是很大。阿里的 SOFA RPC 就使用了 snappy 作为协议层压缩算法。
4. 流量的极致优化
开源的流行 RPC 消息协议往往对消息流量优化到了极致,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打动用户,吸引用户来使用它们。比如对于一个整形数字,一般使用 4 个字节来表示一个整数值。
但是经过研究发现,消息传递中大部分使用的整数值都是很小的非负整数,如果全部使用 4 个字节来表示一个整数会很浪费。所以就发明了一个类型叫变长整数varint。数值非常小时,只需要使用一个字节来存储,数值稍微大一点可以使用 2 个字节,再大一点就是 3 个字节,它还可以超过 4 个字节用来表达长整形数字。
其原理也很简单,就是保留每个字节的最高位的 bit 来标识是否后面还有字节,1 表示还有字节需要继续读,0 表示到读到当前字节就结束。
那如果是负数该怎么办呢?-1 的 16 进制数是 0xFFFFFFFF,如果要按照这个编码那岂不是要 6 个字节才能存的下。-1 也是非常常见的整数啊。
于是 zigzag 编码来了,专门用来解决负数问题。zigzag 编码将整数范围一一映射到自然数范围,然后再进行 varint 编码。
0 => 0
-1 => 1
1 => 2
-2 => 3
2 => 4
-3 => 5
3 => 6
zigzag 将负数编码成正奇数,正数编码成偶数。解码的时候遇到偶数直接除 2 就是原值,遇到奇数就加 1 除 2 再取负就是原值。
5. 自定义协议
RPC 每次发请求发的大小都是不固定的,所以我们的协议必须能让接收方正确地读出不定长的内容。我们可以先固定一个长度(比如 4 个字节)用来保存整个请求数据大小,这样收到数据的时候,我们先读取固定长度的位置里面的值,值的大小就代表协议体的长度,接着再根据值的大小来读取协议体的数据,整个协议可以设计成这样:
但上面这种协议,只实现了正确的断句效果,在 RPC 里面还行不通。因为对于服务提供方来说,他是不知道这个协议体里面的二进制数据是通过哪种序列化方式生成的。如果不能知道调用方用的序列化方式,即使服务提供方还原出了正确的语义,也并不能把二进制还原成对象,那服务提供方收到这个数据后也就不能完成调用了。因此我们需要把序列化方式单独拿出来,类似协议长度一样用固定的长度存放,这些需要固定长度存放的参数我们可以统称为“协议头”,这样整个协议就会拆分成两部分:协议头和协议体。
在协议头里面,我们除了会放协议长度、序列化方式,还会放一些像协议标示、消息 ID、消息类型这样的参数,而协议体一般只放请求接口方法、请求的业务参数值和一些扩展属性。这样一个完整的 RPC 协议大概就出来了,协议头是由一堆固定的长度参数组成,而协议体是根据请求接口和参数构造的,长度属于可变的,具体协议如下图所示:
可扩展的协议
刚才讲的协议属于定长协议头,那也就是说往后就不能再往协议头里加新参数了,如果加参数就会导致线上兼容问题。举个具体例子,假设你设计了一个 88Bit 的协议头,其中协议长度占用 32bit,然后你为了加入新功能,在协议头里面加了 2bit,并且放到协议头的最后。升级后的应用,会用新的协议发出请求,然而没有升级的应用收到的请求后,还是按照 88bit 读取协议头,新加的 2 个 bit 会当作协议体前 2 个 bit 数据读出来,但原本的协议体最后 2 个 bit 会被丢弃了,这样就会导致协议体的数据是错的。
虽然协议体里面是可以加新的参数,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协议体里面的内容都是经过序列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要获取到参数的值,就必须把整个协议体里面的数据经过反序列化出来。但在某些场景下,这样做的代价有点高。
比如说,服务提供方收到一个过期请求,这个过期是说服务提供方收到的这个请求的时间大于调用方发送的时间和配置的超时时间,既然已经过期,就没有必要接着处理,直接返回一个超时就好了。那要实现这个功能,就要在协议里面传递这个配置的超时时间,那如果之前协议里面没有加超时时间参数的话,我们现在把这个超时时间加到协议体里面是不是就有点重了呢?显然,会加重 CPU 的消耗。
所以为了保证能平滑地升级改造前后的协议,我们有必要设计一种支持可扩展的协议。其关键在于让协议头支持可扩展,扩展后协议头的长度就不能定长了。那要实现读取不定长的协议头里面的内容,在这之前肯定需要一个固定的地方读取长度,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固定的写入协议头的长度。整体协议就变成了三部分内容:固定部分、协议头内容、协议体内容,前两部分我们还是可以统称为“协议头”,具体协议如下:
设计一个简单的 RPC 协议并不难,难的就是怎么去设计一个可“升级”的协议。不仅要让我们在扩展新特性的时候能做到向下兼容,而且要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损耗,所以我们协议的结构不仅要支持协议体的扩展,还要做到协议头也能扩展。
6. 参考资料
《RPC实战与核心原理》
https://mp.weixin.qq.com/s/63nkf-hwUILww8-ES-Z52Q